在招募過程中,一間公司為確保找到對的人,在遇到合適的人選時,於面試後通常會要求提供兩、三位推薦者的聯繫方式,用以進行履歷查核(Reference check)。
有些面試者第一時間聽到要進行履歷查核時,可能會擔心是否在面試時有不妥,導致要額外進行審查,或覺得麻煩擔心會洩漏個資。但換個角度想,你知道查核的目的與台灣常見的流程是什麼嗎?更重要的是,了解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你展示職場信譽、掌握主動權的機會。
1. 履歷查核的真實目的:雙向的信任評估
對求職者來說,推薦人就像是你的「職場保證人」,目的是幫你補充更多正面印象,甚至成為錄取的加分關鍵。但更深一層的意義是:透過推薦人的評價,你能讓企業看到同儕眼中的你——這往往比自我包裝更有說服力。
對招募企業而言,查核的基本功能是驗證履歷與面試資訊的真實性。具體來說:
- 任職時間、職稱是否屬實
- 工作表現、人格特質是否與求職者自述相符
- 降低錯誤錄用的風險
但這裡有個常被忽視的洞察:履歷查核其實是雙向的評估。在台灣,如果公司在過程中表現得不專業、問題過度涉及隱私,或不經同意直接聯絡現任公司,對求職者來說反而是一個觀察企業文化與價值觀的警訊。這代表你有權評判這間公司是否值得加入。
2. 台灣常見的履歷查核流程
一般來說,台灣的履歷查核流程大致如下:
- 確認是否需要查核:多數基層職位不需要,中高階、財會或敏感職位較會進行
- 要求求職者提供推薦人:2–3 位(前主管、同事、專案合作夥伴、老師等)
- 事先徵詢求職者同意,才會聯繫推薦人
- 進行訪談:以電話訪談為主(10–20 分鐘),外商或大型公司可能使用 Email 或第三方平台
- 彙整回饋,作為最後決策依據
重要法律提醒:在台灣,企業若繞過求職者直接去打聽,可能涉及《個人資料保護法》爭議。根據法律規範,蒐集與利用個人資料需經當事人同意,否則可能觸法。
但職場現實與理想有差距。在本土職場文化中,透過人脈打聽仍然存在。這種做法雖然普遍,但風險高,既可能資訊失真,也容易傷害求職者的信任感。如果你在這個過程中察覺企業的做法不恰當,這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訊號。
3. 推薦人要怎麼選:策略性思考
多數人會先想到友好的同事或朋友,但企業其實更看重能提供具體、客觀觀察的人。推薦人的可信度取決於他們能否描述具體事例,而不只是籠統的讚美。
建議優先考慮(按公信力排序):
- 前主管:最具公信力,能評價你的工作能力與職場表現
- 長期專案合作對象、客戶或廠商:能補充跨部門、跨組織合作的評價,展示你的適應力
- 老師或導師:針對新鮮人或轉職者,能說明你的學習態度與潛力
選推薦人時的兩個陷阱要避免:第一,不要只選會「幫你說好話」的人——企業能聽出虛偽。第二,不要選職位太資深但不熟悉你的人——他們可能無法提供具體例子,反而減損可信度。
求職者在提供推薦人資訊前,最好先打聲招呼、簡單說明情況,避免他們臨時接到電話不知所措。這也是一種職場禮貌。同時告知推薦人你面試的職位與公司,讓他們能針對性地準備。
長期來看,人脈經營就是一種「職涯保險」。若平時能維持良好合作關係、定期問候,遇到履歷查核時自然更有底氣,推薦人也更樂意為你說話。反之,如果你只在需要時才聯絡,很難要求別人投入時間幫你。
4. 查核常見問題與如何準備
企業在與推薦人聯繫時,通常會詢問:
- 求職者任職時間、職稱、工作內容是否與履歷相符
- 工作表現、專業能力、是否具備領導或協作特質
- 人際互動、解決問題的能力
- 是否願意再次與求職者合作
對求職者的建議:若知道某位前主管可能會給負面評價,不要逃避,要主動出擊。在面試中誠懇地說明當時的情況與你的反思、成長,並提供其他推薦人來補充觀點。這樣做有三個好處:第一,展現你的誠實與自知之明;第二,給企業機會評判你的成長與悔悟;第三,避免企業後來才發現負面評價時的失望感。比起完全迴避,主動坦誠反而能得到加分。
5. 未來趨勢:數位化的非正式履歷查核與個人品牌建立
除了傳統電話訪談,現在越來越多企業會參考公開資訊進行「數位足跡查核」:
- LinkedIn 上的推薦與背書:你過去工作夥伴的評價會公開顯示
- GitHub、開源社群或專案平台的協作紀錄:展示你的技術能力與協作風格
- 公開演講、文章或媒體露出:建立你的專業形象與思想領導力
這些數位足跡正在成為一種「非正式的履歷查核」。有趣的是,這種查核方式其實對求職者更有利——因為你有機會主動塑造自己的職場形象,而不是被動等待別人評價。
這就是「個人品牌」的核心價值所在。個人品牌不是虛無飄渺的概念,而是你在職場中一致、可被驗證的專業形象。它由以下元素組成:
- 專業領域的聚焦:你明確告訴企業你擅長什麼、關注什麼議題
- 持續產出的證明:無論是技術文章、案例研究、開源貢獻,還是業界評論,這些都是你專業度的證據
- 推薦人的多元性:不只有主管,還有同事、客戶、社群夥伴的認可,形成立體的信譽網絡
- 一致的職場形象:無論在 LinkedIn、部落格或專業社群上,你傳達的價值觀與專業風格保持一致
個人品牌的好處是什麼? 當企業做履歷查核時,他們不再只依賴 2–3 位推薦人的片面評價。相反地,他們會看到你在業界留下的完整足跡與口碑。這讓你即使轉換行業、換過多間公司,也能透過你的數位足跡證明自己的專業性與可信度。
實踐層面:從現在開始,把經營個人品牌視為「長期的履歷查核準備」。這不需要成為網紅或出名人物,而是在你的專業領域內,透過定期分享見解、參與社群、建立作品集,逐漸累積你的「專業信用分數」。當未來企業查核你時,你已經不只是一份履歷和幾位推薦人,而是一個有可驗證的職場成就記錄的專業人士。
因此,持續經營自己的數位職場形象與個人品牌,已經不是選擇而是新時代求職者必須做的功課。
履歷查核的真正意義
履歷查核雖然只是流程中的一環,卻對雙方都有重大意義。
對求職者來說,它不是一場審查,反而是一個展示你長期職場信譽的好機會。不需要過度擔心過去的失誤,真正重要的是展現誠信、承認錯誤,以及你的成長軌跡。一位能直面過去、虛心檢討的求職者,往往比表面完美的人更受信賴。
對企業而言,遵守法律、尊重求職者同意,也是保護公司品牌與建立雇主聲譽的必要之舉。不專業的查核方式,反而會讓優秀人才卻步。
最後一個提醒:在履歷與面試中懂得行銷自己固然重要,但切記不要過度吹噓。資訊流通的今天,很多細節其實一查就知。真正的競爭力,還是你在職場中留下的長期口碑與專業紀錄——這無法造假,也最難被取代。
如果你正在準備面試,也推薦這些文章:
如果你準備好和獵頭聊一聊了,歡迎透過 JECHO 投遞履歷,讓 JECHO 獵頭陪你找工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