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表演,是策略:為什麼你該在面試中建立自己的人設?

建立面試人設

在我們協助人選準備面試的過程中,常常會遇到一種狀況:人選條件符合、經驗完整、回答沒有明顯問題,卻依然沒能獲得錄取。這時候,不少人會問:「是不是我哪句話講錯了?還是我技術不夠強?」

但問題往往不是答錯了什麼,而是——你讓面試官記得了什麼?

這正是「建立人設」在面試中發揮關鍵影響力的地方。

人設,不是演戲,是讓對方有畫面

如果你有看韓國綜藝節目,應該對這個過程不陌生:節目錄製前,PD會先訪談嘉賓,找出每個人的特質,然後在討論腳本時把這些特質加入考慮,並在整個節目流程中不斷重複這些特質。

觀眾看到的不是「一群陌生人剛進入節目」,而是製作組精心安排的結果:有的人是冷面笑匠,有人是邏輯擔當,有人容易心軟。

重點不是他們多完美,而是透過反覆的情境設計,觀眾能在短時間內理解「他是怎樣的人」,並對他產生記憶與感覺。

但建立人設要小心,別犯了「尼克森錯誤」

很多人在面試裡,會不自覺走上「尼克森路線」。

1973 年,美國總統尼克森在水門案記者會上說出那句著名的「I’m not a crook」(我不是騙子)。

問題是——他雖然否認,但全場記住的關鍵字卻是「crook」。心理學告訴我們,否定的語言反而會強化對方腦中的負面印象,因為人腦會優先抓住那個被否定的名詞。


面試也是如此。

如果面試官對你有模糊的疑慮,你回答「我不是那種很難相處的人」,聽起來是在澄清,實際上是在替自己貼上一張「難相處?」的便利貼。

與其被動否認,不如主動塑造——透過具體正面的故事、一致的行為模式,讓面試官自己得出結論,讓對方記住你想被記住的樣子。

面試不只是考你的溝通和能力,也是在建立「信任」和「記憶點」。你必須讓面試官在面試結束後,說得出你是誰、你有什麼風格、你適不適合這個團隊。

而建立人設的關鍵,不是洗掉負面標籤,而是讓正面形象搶佔對方的記憶空間。


反過來看,劇本寫作裡有個經典技巧叫「先讓英雄救貓咪」(Hero Saves the Cat)。意思是:故事一開始,主角做了一件簡單、明確、正面的事——像是救一隻貓——讓觀眾立刻對他產生好感並留下清晰印象。

面試也能用這個思路。

在對話中安排一些小故事,凸顯你希望被記住的特質,例如「我在第一週就發現流程缺口並補上」、「我常在跨部門會議中幫忙化解誤會」。

這些就是你的「救貓咪時刻」,它會讓對方的大腦在一開始就貼上你想要的標籤——而且貼得很牢。

為什麼建立面試人設是進階但值得練的技巧?

多數人在準備面試時,關注的還是「把事情講清楚」、「準確回答提問」、「自我介紹不要結巴」——這些都是必要基本功。

但要進階脫穎而出,你得做得更多:

  • 不只講出自己會什麼,而是讓對方知道你是怎樣的人
  • 不只回應問題,而是主動鋪陳形象與特質
  • 不只講經驗,而是選擇對這份職位有幫助的一面來放大

這就像綜藝節目裡,一個角色不是因為全能而被喜歡,是因為有辨識度與適配性而被留下。

更重要的是,當你掌握了人設建立的技巧,你實際上是在學習一種更深層的溝通能力:如何策略性地呈現自己,讓對的人看到你的價值。這不只對面試有用,對職涯發展、人際關係、甚至創業都會產生幫助。

科學告訴我們:大腦只會記得「它覺得重要」的事

這裡有一項重要的神經科學研究,也為「人設」這件事提供了認知層面的解釋。

根據論文《Predicted utility modulates working memory fidelity in the brain》,我們大腦記憶某個資訊的精確度,取決於它預測這個資訊是否「有用」。

研究顯示:當大腦預期某個資訊會在未來派上用場,它會主動把記憶資源優先分配給這個資訊。即使記憶負載不變,被「預測為重要」的內容,也會被更精確、更清晰地記住。

在面試情境中也一樣:面試官的大腦不是公平分配記憶資源,而是會優先記住那些「對未來工作有幫助」的求職者特質。

因此,當你用人設明確地告訴他:「我是個能讓團隊動起來的人」、「我總是在團隊裡補齊缺口」、「我很擅長建立新流程和架構」,你不只在描述自己,你正在幫對方的大腦產生「這個人對我有用」的預期。

有了這層預期效用,他自然會記得你說過的例子、你展現的態度,以及你在團隊中可能扮演的角色。

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那些「沒有明顯問題」卻沒被錄取的求職者會失敗:他們提供的資訊雖然正確,但沒能讓面試官的大腦判斷為「重要且有用」,自然就被遺忘了。

怎麼建立面試人設?四個實用策略

1. 從特質出發,設計「人設語言」

不需要假裝自己是誰,是要選擇你本來就有的某種特質來放大。

例如:

  • 你偏向計畫型 → 「我做事比較傾向一次想清楚流程,預防問題,而不是事後補救。」
  • 你行動快但反覆調整 → 「我傾向先推出初版,依照數據快速迭代。」
  • 你擅長當協調者 → 「我常常被找來化解衝突,因為比較能從雙方角度理解需求。」

這些都是很自然的描述,而且不是演戲,只要搭配情境與例子,就能說明你怎麼做事、怎麼思考、怎麼合作,形成清晰的印象。

2. 所有故事與例子,圍繞一個核心設定

人設的力量在於一致性。當你說的經驗、處理問題的方式、面試語氣與小細節都指向同一個人設,就會變得可信而具說服力。

例如:你想要呈現「能穩定解決問題」的人設

  • 案例選擇:處理突發問題、安撫情緒、接手爛攤子
  • 語氣策略:邏輯清楚、語速穩定、說話不誇張
  • 收尾方式:「我知道團隊中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解決複雜、混亂的問題,但我反而蠻習慣這類型的任務,也樂於把混亂的東西整成有邏輯的流程。」

3. 用「反證法」避免尼克森陷阱

記住尼克森的教訓:永遠不要直接宣告自己有什麼特質,而要透過故事讓對方自己得出結論。

錯誤示範  正確做法
「我很擅長溝通」 描述你如何化解團隊衝突、說服利害關係人的過程,展現溝通技巧
「我是個很有責任感的人」 分享一個你主動承擔責任、解決問題的具體故事,讓面試官自己感受到你的責任感

這種方法不只更有說服力,也避免了「自賣自誇」的印象。

4. 與面試官的「預設印象」連結,創造適配感

人設不是只為了吸睛,而是為了讓對方感覺你「適合這個位置、這個團隊」。

假設一位主管要招募一位 Java 工程師,他可能有潛意識中的偏好(例如獨立、自律、不會情緒化)。

如果你在面試中自然地展現「自己習慣獨立處理問題、有紀律地安排自學進度、重視交付承諾」,他會自然而然地覺得:你是我要找的人。

不需要強調自己很適合,而是讓對方自動得出這個結論。

人設練習:給自己四個問題,整理你想讓人看到的角色輪廓

建議在準備面試時,問自己這四個問題:

  1. 如果只能用一句話讓對方記得我,我希望他記得什麼?
  2. 我的哪些特質、經歷、語言風格,能強化這個印象?
  3. 哪些故事能支持這個人設?我要怎麼把它說得具體、自然、有畫面?
  4. 我要避免直接說出哪些詞彙,改用什麼故事來讓對方自己得出結論?

第四個問題特別重要,它能幫你避開尼克森陷阱,讓你的人設建立更加自然而有力。

你不需要是最強的人選,但必須有被記住的理由

面試現場就像節目初登場,每個人都有經歷、有履歷、有一套專業,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留下印象。

建立人設的本質,是主動塑造別人看你的方式。

這不是表演,也不是包裝,是一種策略性的呈現,讓你真實的優勢被對的人看到。更重要的是,它能幫你避免成為那種「沒有明顯問題,但也沒有明顯特色」的求職者。

當面試官在眾多求職者中做選擇時,技能相近的情況下,他們選的往往不是最完美的人,而是最能讓他們產生「這個人就是我們要的」感覺的人。

如果你希望更主動地掌握你的面試節奏,那麼,從「人設」開始,是非常值得的一步。


延伸閱讀:


模擬面試都自己練,到實戰就發揮失常嗎?

歡迎透過 JECHO 職涯升級服務 找到下一步,我們提供專業履歷改寫、模擬面試與職涯諮詢,不教你背答案,是提供一套能說出你價值與優勢的自我介紹與問答邏輯,從容應對各種問題

Tags: , ,

Related Posts

ATS resume

寫出ATS看得懂的履歷| 成功轉職第一步

ATS,簡單來說就是幫HR篩選第一波履歷的系統。約有98%的跨國公司和大型本土公司在使用ATS,也有越來越多中小型公司開始使用。通常,ATS在HR看到履歷前就會先審查一波,淘汰掉大約75%的履歷,所以一定要為每個不同的職缺客製履歷。  ......

該離職了嗎?這份工作不適合你的5個跡象

你覺得,應該如何選擇一份合適的工作?多數人對這個問題都有直觀的想法,無論是高薪、符合興趣或是讓自己更加成長……,但反過來問,你覺得什麼時候應該要選擇離職?這似乎就成為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。其實答案也不過是開頭的反面,當工作變得「不適合」自己的時候,也就是時候該考慮離職了。 ......

工作與家庭的平衡,該如何選擇|給求職者的三大觀點

在一個工作即是生活的世代,我們該如何找到最適合的平衡點,尤其當工作的選擇不再只有自己的考量,更包括了家庭、小孩等其他因素,究竟該以何種面相為出發點,才會是最好的選擇?一定的年資後,獲得 Offer 的考量和以往不同,除了薪資福利、工作制度、交通,更擔心家人不認同,或因為要轉往其他縣市,小孩就學的影響,家庭與工作該怎麼平衡?藉此機會,JECHO 與大家分享幾個觀點。 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