職涯的真實樣貌
你是否曾經對自己的職涯感到迷茫,不確定現在的工作是否真的是你想要的?
明明知道該做出改變,卻不知道該從何開始?
在快速變化的職場環境中,與其執著於單一路徑,用更靈活的方式不斷調整方向,反而能因應挑戰與機會。而透過設計思考,你可以更有結構地規劃職涯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向。
設計思考:不只是設計師的專利
設計思考(Design Thinking)最早源自史丹佛設計學院,常被認為是設計師的專屬思維模式,但它的核心精神是「以人為中心解決問題」,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產品開發,也被廣泛應用在商業策略、創新管理,甚至個人生涯發展。
設計思考共分為五個核心步驟,每個步驟都能幫助你釐清自己的職涯方向,找到最佳解決方案:
運用設計思考做職涯規劃的五大步驟
1. 同理心: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
設計思考的第一步是建立「同理心」,換位思考使用者的需求。而在職涯規劃中,這代表你要先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。
現在的工作是真正適合你,還是你只是習慣了?
實踐方法:
- 探索核心價值觀:是追求高薪,還是重視成長學習?是追求穩定,還是渴望挑戰性工作?找出對你最重要的事物。
- 回顧職場經歷:回想哪些時刻讓你感到最有成就感?哪些工作內容讓你覺得最有價值?
- 追蹤情緒變化:記錄一週內讓你充滿動力的事情,以及令你感到疲憊或無力的工作。
2. 定義問題:找出真正的職涯困境
許多人在職涯中感到困惑,往往是因為沒有問對問題。設計思考強調要正確定義問題,才能找到有效的解法。
整理資訊後,釐清問題,找出職涯困境的根本原因。
問問自己:
- 我的優勢是否得到充分發揮?
- 目前的產業前景是否受限?
- 職涯成長是否已經停滯?
實踐方法:
- 用「為什麼」深入挖掘問題:
例如:「我對工作感到倦怠。」→「為什麼?」→「因為缺乏挑戰。」→「為什麼缺乏挑戰?」→「因為我一直做相同的事,沒有學習新技能。」
- 深入拆解問題,找出問題真正關鍵:
例如:「我是不喜歡目前的工作內容,還是不喜歡這個產業?」
- 轉換思考角度:
與其問「我要不要換工作」,不如問「如何讓現在的工作變得更有意義?」
3. 創意發想:探索可能的解決方案
在這個階段,目標是發散思維,探索多種可能性,無論是轉換職位、學習新技能,甚至創業,都可以列入考量。
不要侷限於「繼續現有工作」或「直接離職」兩個極端選項。
實踐方法:
- 腦力激盪:列出所有可能的職涯選擇,即使不切實際,也要大膽寫下。這是一個發散思考的過程,幫助你從不同角度探索機會。
- 畫心智圖:將職涯選擇視覺化,連結個人興趣與技能,發掘更多可能性。
4. 建立原型:測試你的想法
在產品開發中,設計師會製作 Prototype 來測試概念,而在職涯規劃中,我們可以用小步驟來驗證想法。
有了職涯選擇後,先進行測試,確認哪條路最適合自己,降低轉職或投入新領域的風險。
實踐方法:
- 短期體驗:用小規模的方式測試興趣。例如,如果對行銷有興趣,可以參加短期工作坊或接案;對教學有興趣,可以在社群平台分享知識,觀察自己是否享受這個過程。
- 業界訪談:與目標領域的從業者交流,了解他們的真實經驗。可以透過 LinkedIn、業界活動或朋友介紹,找到合適的對象,請教工作內容、挑戰與發展機會。
- 模擬未來生活:想像自己每天從事這份工作的情境,記錄一週的「假想行程」,甚至找機會與該領域的專業人士共事一天,感受這是否是你想要的工作。
5. 測試:持續調整職業路徑
最後一步是測試你的規劃是否可行,並根據回饋調整方向。
不要把職涯規劃當作永遠不能改變的最終決定,而是不斷驗證與調整。
實踐方法:
- 定期檢視感受:嘗試新的職涯路徑後,定期檢視自己的感受:「這樣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嗎?」如果發現與預期不符,不要害怕調整,設計思考強調持續優化。
- 記錄並分析過程:寫下你的學習與嘗試經歷,觀察哪些讓你充滿動力,哪些讓你卻步,並思考背後的原因。
- 設置短期目標,逐步前進:設定具體且可衡量的目標,例如「三個月內學會 Python 基礎,半年內接觸相關實習或兼職」。
職涯是一場持續的探索
《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》一書的作者 Bill Burnett 與 Dave Evans 也提到,設計思考的思維不僅適用於產品開發,更能幫助人們快速預覽未來的職業選擇,並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。
職涯不是一條筆直的道路,而是充滿可能性的探索旅程。重要的是保持開放、勇於嘗試的心態,並願意不斷調整,塑造屬於你自己的職業生涯!
如果你還在為職涯方向感到困惑,不妨用設計思考來打造屬於你的理想人生!
無論你是準備踏出職場第一步,正在考慮轉職,或思考下一段學習與發展方向,JECHO 的升級服務提供履歷改寫、模擬面試與職涯諮詢,幫助你更有方向地邁出每一步。
你可能也對這篇文章有興趣,可以看看: